智能时代的数据可视化艺术创作型人才培训

——数据驱动的音乐交互通用解决方案

培训的第二天,是关于音乐交互通用解决方案的课程,讲者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何井老师。89年出生的他让我们称呼“小何”,瞬间拉近了距离,营造了融洽的课堂氛围。何老师毕业于日本昭和音乐大学,是我挺喜欢的音乐组合“生物股长(いきものがかり)”主唱的校友,又同是留日归国人员,就倍感亲切了。

该课程主要有理论和实践的两大版块。在理论版块中,何老师用古今中外的故事和案例介绍了音乐的数字化发展历程。丰富详实的内容打开了我的视野和思路,使我认识到音乐互动对各类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增值作用不容忽视。通过音乐互动,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与观众交互,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投入感。音乐互动能够在作品的听觉维度增加趣味性,从而使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更加生动。此外,音乐互动还是丰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重要手段,可以拓宽作品的创作空间。何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,调动起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,都跃跃欲试实践操作。

所以,在接下来的是实践教学中,课堂氛围达到了热闹的高潮。何老师安排了两位优秀的研究生作为助教,帮我们安装了所需的软件Max/msp和Kontakt。由于Windows和Mac存在的系统差异,让何老师和两位研究生忙得不可开交。但所幸的是,这也让我们学员们之间有了最纯粹的基于互帮互助需求的交流机会。大家很自然地抱团成了几个小队,教室里也增加了许多欢声笑语。

通过实践学习,我尝试掌握用Max/msp完成一套音乐交互设计流程。基于何老师教学团队精心准备的示例程序,我按照自己构思的逻辑和音效进行了一些调整,这让我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有了实际体会。同时,何老师还介绍了一些音响和音源的相关知识,这使我了解了声音和音乐的本质,并能想象到通过数字媒体艺术来探索它们的无限可能性。

2016IRCAM

图1 与时任厦门理工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康长河教授参加IRCAM研讨会

事实上,2016年我曾参加了IRCAM(法国蓬皮杜声学及音乐研究中心、Max的推行者)在台湾举办的研讨会,初次接触了Max/msp。但对于习惯了写代码的我来说,“连连看”的编程方式实在是过于繁琐,就没有太多深入运用和研究(更主要的问题还是音痴)。但何老师的课程让我意识到,“数据可视化艺术创作”不仅只是最终输出的作品,而是可以存在于整个创作过程中的。

Rain_and_Snow

图2 使用ACE Studio合成《雨和雪》的童声唱段

更巧的是,就在上课前,我同事的研究生(说唱赛事“地下8英里“的南部冠军小龟)发来消息邀我女儿去帮她的新歌录制一段童声。课后,我非常得意地想要“现学现卖“,就要来了伴奏文件,用上何老师种草的合成软件ACE Studio,希望能让AI歌手帮我女儿省去一趟厦门烈日炎炎的舟车劳顿。然而理想是美好的,现实是残酷的。即便是在何老师和小龟的指导帮忙下完成了如图2所示的“歌曲”,就我作为非专业人士听来,也是不如有真实情感的人声,但看起来拥抱AI依然是大势所趋。

总而言之,该课程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,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让我深刻理解了音乐领域中的“数据可视化艺术创作”工作流。非常感谢郑达教授培训项目团队的倾情投入,也希望能借此良机与老师同学们多交流多沟通,拓宽自身视野和思路,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