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时代的数据可视化艺术创作型人才培训

——实践考察:剩余空间 &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

7月的武汉,骄阳似火。两大武汉本土当代艺术机构——剩余空间、武汉影像艺术中心分别推出《看一只黑鸟的14种方式》和《心象》艺术展,又为老汉口核心区域鄱阳街增添了一份热度。

linu

李怒个展《看一只黑鸟的十四种方式》,从艺术家个人气质中的诗性开始。《看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》是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·史蒂文斯(Wallace Stevens)的代表作之一。这首诗由十三段简短又富有意象的诗节构成,每个诗节都提及到一种观看黑鸟的方式。而在艺术家李怒的作品中,同样处处体现着这种多重观察带来的思辨,在捉摸不定的变幻中寻找某种启示性的精神。看一只黑鸟,究竟在看什么,怎么看,又意欲为何而看?展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7只黑鸟,接着还有嵌在留声机中的粉墨“鸟尾”。影像放映间里甚至还可以跟着作品同步扒洋葱。最震撼还是“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”,每一根核酸管代表武汉疫情封城的时间。艺术家的作品随性又热烈,在这片独特的空间里,思想聚焦为艺术家主导镜头下的点位。摇动的视线中,黑鸟扇动乌漆的羽翅,或是落在枯枝,或是沉入海水。李怒与史蒂文斯一样,让“黑鸟”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不断盘旋,“掠过,又闪回”,从而转换为现实与精神世界的隐喻。诚如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》书中所述:“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种事物”。李怒个展使我加深了对隐喻手法的理解,在今后的创作中,可以将隐喻作为表现意象的一种途径,并非只是单纯的语言修辞,而是作为人的一种根本认知形式和思维方式。

yangyankang

杨延康摄影原作展《心象》,正好赶上了开幕式活动,展场里人头攒动,热闹无比。但每当驻足欣赏作品时,却又会被作品所震撼,瞬间静心,丝毫感觉不到身后的喧嚣。藏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圣而神秘,艺术家十年的拍摄,聚焦藏民最普通的日常:与小猫逗趣的僧侣,在温泉中游泳的僧侣们,背木板的妇女,刻经文的信众和孩子,抱鸽子的女人……作品里人性与神性水乳交融,这时候我才意识到,幸福原来这么纯粹而简单。摄影定格的虽然只是一瞬间,却有沉淀人心的力量。而当下多以互动方式呈现的新媒体艺术,又如何创造出这样的瞬间呢?“智能时代的数据可视化”或许是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。

国培班的专业课程、考察活动、课后研讨(偶有二次会)充实着每一天。随着日程过半,结课作品也提上了议程,不自觉地日渐焦虑。而本次考察为我们启发了思路,无疑是让“焦虑燥热“降温的一场“及时雨”。